这家老牌机构,彻底放弃了以太坊

昨日,一则消息在社区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:老牌加密交易公司 Two Prime 宣布,彻底放弃 以太坊 (ETH),今后只专注于 比特币 (BTC)。
理由?以太坊已经“不再具备 机构 级别的可预测性和投资价值”,甚至直接被贴上了“ meme币 ”的标签。
这话说得不轻。尤其是从一家曾经通过 ETH/BTC 抵押发放超 15 亿美元贷款的机构口中说出,显然不只是“割席”,更像是一次彻底“断舍离”。
而也是在这几天, 以太坊基金会 的核心研究员 Dankrad Feist在论坛上发文,罕见地提出:如果不大刀阔斧改革,以太坊主链可能会在 5 到 10 年内走向边缘化。
你会发现,两件看似独立的事件,其实透露着同一个信号:以太坊,到了必须认真审视自己未来的时候了。
为什么 Two Prime 要“放弃”以太坊?
Two Prime 给出的理由,其实挺现实的。
首先,从交易数据来看,自 2024 年美国大选以来,比特币表现出典型的“均值回归”特征——跌了会有人抄底,市场信心依然在。
而以太坊呢?持续阴跌,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反弹。
Two Prime 认为,更糟糕的是,以太坊的价格行为越来越像“狗狗币”这类 meme 币。
该公司对过去 30 天比特币 (BTC)、以太坊 (ETH) 和狗狗币 (DOGE) 的价格波动幅度进行比较后发现,以太坊 (ETH) 已经偏离了其历史上相对温和的波动性特征,出现了多次超出标准差的剧烈波动,这与机构级资产的表现不太一致。这对讲究风控的机构来说,几乎就是红线。
资金流的差距也非常明显。现在全球的 BTC ETF 管理的资产超过 1130 亿美元,占整个比特币流通量的 5.76%。而 ETH ETF 呢?才 47 亿,且很多还是拿来做套利的——说白了,不是来真的买,而是来“蹭波动”的。
更要命的是:市场情绪正在改变。在这个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叙事与用户体验就是护城河,而以太坊在这两方面已经失去了主动权。
除此之外,Two Prime 还对以太坊的技术和生态提出质疑:
-
Layer 2 虽然很活跃,但其实在“反哺”主链这件事上,贡献有限。
-
新兴公链,比如 Solana 、Sui 等,在用户体验、交易速度、成本上都越来越有优势。
-
而以太坊的技术迭代节奏,却越来越慢,内部治理也被批评为“理想主义严重、执行力不足”。
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:如果连以太坊自己人都意识不到问题,那就更危险了。
以太坊基金会内部:是时候“卷起来”了
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 Feist 甚至比 Two Prime 更激进,他在4月30日的一个提案中表示,从历史上看,以太坊治理更倾向于渐进式改革,但如今这种温吞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:
“如果我们继续走现在这条慢悠悠、小步前进的路线,以太坊主链十年后可能就被边缘化了。”
Feist 的核心观点是——以太坊的主链(Layer 1)必须保持它的“经济中心”地位,否则整个生态都会松动。 L2 是好,但如果主链没有吸引力,那 L2 凭什么还要绑定在它上面?
技术上,他认为现在就是以太坊扩容的最佳时机:
-
零知识证明(zk proofs)已经非常成熟,每个区块的证明成本仅几美分。
-
数据可用性采样(DAS)也将在今年上线。
-
这些技术让以太坊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 100 到 1000 倍的扩容潜力。
他还提出了节点结构的重构建议:让节点变得更“分工明确”——有的轻,有的重,但依然能保障安全性和去中心化。
我们不能否认,以太坊依然拥有巨大的生态资产:超 500 亿美元的链上总锁仓量(TVL);全球最多的开发者社区;机构仍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认可。
但留给以太坊的时间,似乎真的不多了。
Two Prime 在其报告中写道:“比特币在其用例上是独一无二的。在数字资产领域,它没有竞争对手。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涌向那些稳定和可预测的经济体和资产。以太坊及其竞争对手本质上是投机性的科技初创公司,它们正在争夺市场份额。对于以太坊及其领导层来说,问题在于,除了他们自己之外,似乎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”。
截至本文撰写时,ETH 交易价格为 1,839 美元,年跌幅38%。
免责声明:文章中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的观点,与本平台无关。用户不应以本文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。
你也可能喜欢
特朗普百日:加密市场的赢家与输家


Ripple曾报价50亿美元收购Circle未如意,揭幕一场出人意料的权力游戏
稳定币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加密工具,而是迅速成为一种全球资金流动的数字管道,一场令人垂涎的权力游戏——谁控制了稳定币标准、访问和集成点,谁就能塑造跨境支付、机构级DeFi和可编程金融的未来。


加密货币价格
更多








